足 迹
孙惜玲
紫柏山头探天坑,灵关峡里扑流萤。 大散关前寻吴玠,陆游铁马又秋风。 峭壁豆积萧斋寺,栖凤桥头说玄宗。 酒奠梁上叹人心,三岔驿外看桃红。 五味买自白石铺,银母寺内悼英雄。 自古一条陈仓道,无数风流接前踪。 (作者系原中共凤县县委书记,现任宝鸡市人大副主任)
且将诗题作诗眼
——读孙惜玲《足迹》
□常朴子
作为一个儒雅文人,他的苦难源于他的心灵重负着他的民族和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作为一个地方官员,他的苦难源于他的心灵重负着一方水土,和这方水土上的万计域民。
孙先生是文人,也是官员。双重的生活体验和双重的思想形式,构成了她诗歌雄浑厚重的风格。
“紫柏山头探天坑,灵关峡里扑流萤。”
淡淡的一笔开了头,仿佛是在叙说往事。前句景观位于南,后句景观位于北。居南是张良隐居的紫柏神峰,居北是杜鹏程夜渡的灵关峡谷。二处景观因二人出名。没有典故,胜有典故。在不用典中用典,着实高明。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浑朴天成。
“大散关前寻吴玠,陆游铁马又秋风。”
如今大散关上,已无关阙兵屯,但却依然能听见刀戈击碰的金声,勒马回头的雄姿。吴玠这位抗金的宋将,纵使千百倍的勇猛,也挡不住更朝换代的步伐。大散关的荒凉,如今已化作国泰民安的见证。自然,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千古名句,在火车的长笛声中,显已顿失往昔的灿烂。
“峭壁豆积萧斋寺,栖凤桥头说玄宗。”
看豆积山绝壁上的萧斋寺,近了不佳,远了亦不佳,栖凤桥正处看寺的好地方。在那里,说起唐明皇西逃过凤的往事,眼前便会再现出那悲凉的一幕。唐美人绝梁的白绫,仿佛绕着皇撵,飘在了车前马后。失国失妻之悲,已化作故道烈风,撕肤又入骨。那汩汩的流水,如同天子腮上的泪。
“酒奠梁上叹人心,三岔驿外看桃红。”
酒奠梁上有一眼山泉,不知何时受仙人点化,化作了可喉美酒。酒家以水卖钱,还嫌少了酒糟。可叹人心的不足!人生当世,应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自己的天堂,这才是真正的人性风光。三岔驿外向西,约半里地有一小山,人曰桃花岭。年年三月桃红染春风。这世外桃园,却因了一个人和一个村子,多了几分秀丽谐畅。每每这时,村支书王永杰的形象,就会映入眼帘。这个栈道上长大的朴实汉子,做的善事像漫山的桃花,数也数不清。
“五味买自白石铺,银母寺内悼英雄。”
五味子是凤县山里的一种野果。每到五味成熟的时节,在凤县白石铺的马路边,总有不少村姑提篮待卖。下车称上数斤五味,让亲朋尝个新鲜,是件很惬意的事。其实,这甜中带酸,酸中透麻,麻中和辣,辣中浸苦,苦中含香的五味子,何尝不是人生滋味?!人生的多彩,源于生活的丰富。平静的生活中,除了那常常更换的服装,谁也显不出多余的姿彩。人只有在需要牺牲的环境下,才会显现出他的本质和境界。在银母寺的那场山火中,乡党委书记田建国挺身而出,成为扑火救人的英雄。诗人悼念英雄,是因为她景仰脚下这英雄辈出的土地。
“自古一条陈仓道,无数风流接前踪。”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出千古传奇,把刘邦、项羽、张良、韩信、刘备、孔明们的名字,凿进了栈道的遗孔。君不见,在这条古道上,继往开来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正在续写着新的传奇,新的辉煌。
通读全诗,除了一种平实厚重之感外,我觅不见令人拍案叫绝之句,甚至也找不到诗眼。可当我把目光落在了题目上,“足迹”二字,便产生了奇异光芒。这时,我看到了一个身影,扶着一根木棍,站在“万山争雄立,千骑送客行”的凤岭山端,仰望着天,天色格外蔚蓝。她没有看太阳,但太阳却在看她……是足迹化作了风景,还是风景化作了足迹,谁也说不清……
2008年3月8日于江畔守中阁
(摘自2008年3月12日《凤县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