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凤县羌舞
□ 提秀莲
凤县<<县志>>和羌族的有关史料记载,凤县是羌族的故里,这里至今还保留有大量羌族的遗风。凤县人受羌族文化的熏陶,也非常喜爱羌舞。走进凤县,这里的山水不仅谱成了一种有节奏跳动的音符,灯彩绘制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卷,更有羌族舞蹈舞出的一首首韵律十足的优美诗篇。如果你来凤县,随处就能看到这里文化遗产的缩影--羌族舞蹈。
羌舞源于劳动生产,有种原始的古朴美。它的动作没有严格的规范,形式比较自由,舞姿拙厚,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它给予人们的不是羌族残梦,也不是勃郁的血性,而是诙谐、幽默、甜媚、炽热、奔放, 所以引得凤县全城人都为之舞动。看吧,夜幕下的街巷尽是随节奏而踏舞的人们,成千上百的人手拉手围成大大小小的圆忘情地舞着,甚至出现一家祖孙三代上街共舞的现象,而围观者更是人头攢动,那优美的旋律让整个山城也随之沸腾。
凤县的决策者便以此为契机,以地方民族文化为依托,将羌族舞蹈、生活习俗作为凤县旅游开发的着力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挖掘,发扬光大,着力打造“羌族根据地”。他们在灵官峡、县城周围建羌寨碉楼,弘扬羌族文化。又从川陕、西北等地招聘了 105名大学生,从四川的阿坝、汶川、北川请来四位羌族舞蹈专家对他们传授羌族舞蹈和生活习俗。让他们带动“羌家”文化的发展,丰富“羌家”文化的内涵,使之在新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
每至华灯初上和传统佳节,山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身着长衫、羊皮褂子,带头帕、束腰带、脚登尖角长靴的“羌族男子”和穿着精美刺绣服饰、佩带雕花首饰的“羌族少女”。载歌载舞的“羌族男子”让人总会联想到战马嘶鸣,英雄辈出的岁月,眼前浮现出中华大地各部族间的征战,以及在不断的迁徙中与多方地域的土著氏族或部落进行的民族融合的场景。或行或立的“羌族少女”便形成了“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景中景。你总想握握她们飞针走线刺绣的美丽纤手,拥抱一下她们秀拔的身姿。
凤县人的“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状,舞蹈动作跟着伴唱的歌词内容而变,舞者的情绪随着舞曲的速度和节奏而情调浓郁。每每舞起,旅游局的青年男女就会穿上镶嵌着红、绿、蓝、黑各色花边的桃红、湖蓝色花边长袍、围裙和鞋尖向上勾起的绣花“云云”等羌族盛装围着篝火跑动、跳跃、旋转作舞。山城的群众则围着他们学跳。他们时而由奔放转为舞袖施礼;时而由激越转为转舞沉思;时而又由平静、甜媚、转为诙谐、幽默。舞者在举足蹙眉间就将世俗冷暧穿越。你看那高大英俊的男儿,随着乐曲展开和节奏的加快,把舞步加速成夏季的骤雨,像是要把一身烦热霎时泻光。少女们则在旋转中快速摇动髋部,一个急转身就是云翼惊展,她们随曲移动重心,膝部微屈、腰胯以上至肩部作轴向的环动,上身微拧倾,从而形成“ S”型的优美体形。每当这时,她们的肩、臂、腰、臀、腿以至双脚,无处不迸发出女性青春的涌动和无穷的魅力,于是凤县的一半风情,便在羌舞里彰显,风县精神文明的旗帜迎曲飘舞。
凤县这个有着“月亮之上”、“凤凰之乡”、“月亮之城”别称的山城,这个“让骑在凤凰上的羌族在这里起飞!”的山城,盛情隆重的羌舞篝火晚会,是这里的人们招待远方宾朋最隆重的盛宴。游人一到这里俨然打开了古羌民族灿烂的历史巨卷,一支支满载羌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锅庄”,宛如若干只美艳的凤凰伴随着嘹亮的歌声追逐、穿梭、嬉戏于火红的篝火旁。你只要随着乐声转个头就会被羌族舞蹈那“胴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所无法抗拒的诱惑所捕获,不由自主扭动身肢,汇入羌族舞蹈的海洋。你能从铿锵婉转的羌族音乐中,感受到一个民族的浑厚与粗犷,民族亲情不由在血管里骤涨。思想就会跨越五千年长风,手拉着手与各族人民幕天席地而谈,人与自然合一,构成一幅美丽而动人的画卷。你眼前的暮霭、灯彩大半从羌舞者身体迸出,留下小半才是自然天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