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 那河 那条沟 □秦东风
鼠年冬天的那场雪,西安的人们到底也没能盼来。央、省、市新闻媒体不断传来各地抗旱保墒的消息,人们都在埋怨这不通人性的天宫。二十年不遇的大旱,搅得国人心神不宁,这不,西安的农业科技人员瞄准周边雨云时机,借助高科技力量,打了十余枚据说是航天人生产的驱雨火箭弹。许是老天被人们的赤诚所感动,总算滴了几滴雨,虽说缓解了干躁的气候,但有的地方连地皮都没湿透,人们最终还是不免有些失望。
夜间躺在床上,却怎么也难以入眠。不知怎的,面对旱象,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山、那河、那条沟来。那山、那河、那条沟,其实就是秦岭腹地的一座山、一条河、一条沟,山曰大黑山,河曰安河,沟曰红光沟,那里是我院(原称067基地)职工梦开始的地方。六十年代中叶,一批知识分子主动放弃北京、上海等地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来到这穷乡僻壤,靠山、近水、扎大营,建起了亚洲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开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生产、试验工作。在二十余年的艰苦岁月中,职工们住在干打垒的房间里,冬冷夏热,吃的用的都要从宝鸡、汉中往回拉,生产、科研、工作条件也比较差,但这些丝毫没有动摇我院职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信念,没有影响我院职工在穷山沟里谱写出的一曲曲“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美妙乐章。职工们用自己研究、生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交付使用后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壮了国威、壮了军威,使国人感到振奋与欣慰,使外国人感到震惊。直到80年代初,那条名叫安河的河流却一点也不安份,百年不遇的肆虐的洪水、泥石流顺势而下,冲毁了研究室、厂房、住宅,在道路、通讯、水、电四不通的情况下,我院人奋起自救,“自己干三不变”的口号,焕发出我院人战天斗地的冲天干劲,在大灾之年,我院人按时如数交付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确保了我国“一箭三星”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红光沟内不断传送着许多我院老中青三代航天人的工作、生活、爱情故事。这条因了我院7103厂(对外称红光机械厂)而得名的山沟,至今留给人们许多清晰的记忆。以至于许多职工在搬迁西安后的16年间,还不断相约多次回到这条山沟寻梦。大黑山是位于红光沟邓家台南侧的一座山名,许多我院人在那里居住了20余年,却和我一样一直不知道这一山名,就向许多职工见面知道对方是六院人但却叫不上对方的姓名一样。这座山太普通了,普通的名不见经传,普通的象许多我院职工一样——默默无闻。大青山是我院人艰苦创业的最好见证。大青山不老,我院人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的激情与干劲永远不减。
怀旧,也许是许多人的一种自然习惯,怀旧,更是人们对往日生活的一种依恋。尽管西安大都市的灯红酒绿、繁华似锦很是缭人,但它也难免有些嘈杂、难免有些令人想入非非。然而,专注于事业的人,往往都是那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有着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我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人。山川,因为有了脊梁而高耸入云,河流,因川流不息而清凌剔透,山沟,因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而显得神秘。这辈子,我和许多我院人一样,是注定忘不了那山、那河、那条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