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凤县,安静的季节。
开灯,烹茶,慵懒的斜卧在沙发里,捧一本诗集,细细的读着。不经意间“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的诗句搅入心湖。诗中一句“自甘孤处作孤芳”,便将那朵朵退却红台,远离华都,安于山崖沟畔的野山菊推至眼前。于是, 入山寻菊、读菊的情怀立刻溢满我的心室。
闲暇之余,约文友相伴同往县城东南部的堡子山。此时,山中一抹抹灌木丛笼罩着的小径,隐隐约约向前蜿蜒。土槐树树叶间有了一抹淡黄,松柏的绿又深了一层。与文友走在其中,阵阵清香夹杂着山风扑鼻而来,就如同提神的茶香一般让人意爽和着迷。寻香而觅,原来是长在路傍山崖上一丛野山菊散发出来的。野山菊尽管高不盈尺,但小小的绿色花托上,长着密密的细长的金黄明静的小花瓣,棵棵野山菊,她们相互交错承托着,相互依存着,在山崖上努力承载着阳光,努力的疯长着,真真应了苏轼那句——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读着这枝不高、花明静,花香能幽散十丈开外的野山菊,我不自觉又吟出“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的诗句来。文友戏说:“当今,人贵于权,物贵于金,那我们一大早在山里寻菊、看菊,是不是贵于“孤芳独处”了。我笑着说:“你我都是山野草民,靠着泥土吃饭,当然得靠着山菊修身养性了,贵不贵的,那是权贵们追求的人生目标,你我就学学陶渊明,在冷冷的秋风里将抱负开成野山菊吧”。
记得林徽因说:“记忆的梗上,谁没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无名地展开”。是啊,细数堡子山上星罗棋布的一丛丛、一簇簇,浅蓝、淡紫、金黄、洁白的无名野山菊,这不正是凤县人民淡泊宁静,风华超然的情绪之花么。这些情绪之花一季又一季在荒芜的路边,在贫瘠的田埂,在干旱的山坡与石缝间绽放,紧密的和凤县人民联系在一起, 让凤县人民走路、吃饭,甚至躺在床塌上都可以呼吸一口幽幽的菊香,无论吟诗,还是作画,野山菊开放的天籁之声都能充填着心房,这是多大的福份啊!
红尘走了几十年,许多东西都看透了,只想日日用菊花枕、菊花茶清心明目,年年陪着野山菊,在冷冷的秋风中颤动身姿,将淡雅秀丽开在荣辱之外,开在名利之外,开在诱惑之外,把一份素净、洁白、静怡、幽香融在秋色里。我做山菊花,世间显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