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一个绿树荫浓的夏日清晨,我沿着蜿蜒的嘉陵江,走进灵官峡。这次我独自而来,是为寻找遗失在这里的精神记忆。
灵官峡,陕甘边界一个碧水峡谷,却因一条铁路、一个人和一篇文章而闻名遐迩,影响中国半个多世纪。
1952年7月宝成铁路开工建设,著名作家杜鹏程曾参与铁路修建。他目睹了筑路工人及家属为国家建设忘我工作的冲天干劲和火热激情,走访过施工现场工人居住的石洞和草屋,看到过在工地出生、在工地成长的孩子,他们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深深感动了他。1957年12月宝成铁路通车典礼前夜,他在成都一家旅馆里创作完成小说《夜走灵官峡》,次年发表在《延河》杂志第二期,7月编入中学语文教材。历史的激荡和文字的浸润,让灵官峡这个巴掌大的山峡,不仅承载了一代铁路工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而且见证了上世纪50年代热血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场面。
历史的承载,不仅因为它有厚度,更因为它有温度。我每次走进灵官峡,都会被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所感动 :风雪交加的夜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坐在崖边的岩洞里,双手托住冻得发红的脸蛋,从门帘的缝隙里专注地望着对面的绝壁。对面他的父亲,正同其他开山工人一起,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打着炮眼,仿佛在开凿登天的梯子。他的母亲,一位指挥便道交通的妇女,一个人站在运输便道旁的电线杆子下,已经变成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他们在风雪迷茫的黑夜里,尽管谁也看不清谁,但彼此坚守着各自的岗位,相互间深切地鼓舞和期待着……
每每想到这里,我心里就会涌出一股暖流,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呀!一家人为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在风雪迷茫中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既恪守各自的职责,又相互鼓舞、守望相助,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即使是七八岁的孩子,关心的也是明天还下不下雪,是否影响工地停工,他宁愿坐在外面打盹,也不愿上床睡觉,坚守照看妹妹的职责。他的母亲,尽管路上行人和车辆很少,满可以回家歇歇,可她屹然不动地站在那里……正是这种勠力同心、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才推动了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发展,也影响和感动了几代中国人。
我走在只见一线天的峡谷里,试图还原当年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但幽谷轰鸣,峭壁矗立,岁月的沧海桑田抹去了所有痕迹。原来经过灵官峡的宝成铁路,因遭遇洪灾,道路损毁,被迫改线。废弃的隧道铁路,被建成集工业遗址、铁路文化、自然风光体验于一体的景区。昔日荡气回肠的灵官峡,如今只留下空落落的回忆,只有两边高耸的悬崖峭壁、身旁流淌不息的嘉陵江,还在默默地诉说当年战天斗地的故事。
灵官峡的历史虽然落下帷幕,但孕育的精神之花却在山峡中绽放。景区门口,矗立着一尊宝成铁路工人的雕塑,半空中那把高高挥舞的洋镐,向世人展现当年筑路工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冲天干劲。后面的崖壁上,镌刻着杜鹏程《夜走灵官峡》的全文,拳头大的红色文字,凝练而庄重,在金色的晨阳里熠熠生辉。我久久地凝视这些雕塑和文字,像凝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些高贵的灵魂和不朽的精神,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将永远闪耀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