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腹地,嘉陵江畔,青山环抱间,一座崛起的凤县留凤关循环经济产业园,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矿区的发展路径。
满载矿渣的车辆有序驶入园区,流水线上机器轰鸣,“吞”下尾矿与矿山弃渣,“吐”出再生建材与稀贵金属。在这里,工业固废不再是占地方的“烫手山芋”,而成了被“吃干榨尽”的宝贵资源。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铅锌基地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初矿产采选业快速发展,积累尾矿存量巨大。面对尾矿库数量只减不增的生态环保要求,凤县留凤关镇以全县60%的铅锌开采量占比,成为尾矿资源化利用的“主战场”。
如何在生态与经济之间寻求平衡,破局发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持续完善固废综合利用,成为凤县必然的选择。
为此,留凤关循环经济产业园应运而生。2022年以来,园区投入1.71亿元,构建起“一期标准化厂房+二期产业孵化基地”的发展框架,超前布局稀贵金属提取、尾矿综合利用、绿色建材生产等产业。
“我们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留凤关镇党委书记文晶语气坚定。产业园在规划阶段,就立下了一道道绿色门槛——“循环优先、生态环保、产业协同、合规可持续”,所有入园项目必须通过严格评审。高消耗、难循环的企业一律拒之门外,从源头上守护凤县的绿色底色。
2024年初,留凤关镇立足资源禀赋,引进凤县天利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入驻留凤关循环经济产业园标准化厂房一期,投资1.22亿元发展矿山弃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到今年8月,该公司已累计处理40余万吨矿山弃渣。
“目前,我们每天处理矿渣可达2000余吨,技改全面完成后,我们的年处理量将提升至70万吨。”该公司负责人杨文雄介绍,公司通过破碎、筛分、提纯技术,可将矿山弃渣转化为机制砂、石粉等建筑材料和铅锌精矿,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
整齐划一的7座标准化厂房、宽阔平坦的道路和配套完善的设施,绿植点缀其间……园区二期产业孵化基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凤县和盛源尾矿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一块块青灰色的砖正被生产出来。“这是免烧砖,也叫矿渣砖,这种砖头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抗冻性强,与水泥的结合性更好,是建材市场的新宠。”该公司负责人刘伟说,尾矿作为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堆存面积大、安全隐患多、治理费用高,一直是诸多矿山企业的“包袱”,但对于他们公司来说,那就是“放错地方的宝贝”。他们通过重力复选技术,每年可消耗处理尾矿10万吨,将尾矿变成仿生态护栏、地面砖、移动林麝圈舍、道沿石透水砖等10余种新型建材。
截至目前,产业园共入驻企业15户,其中规上企业10户,先后落地矿山弃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尾矿综合利用项目、矿场废石回收项目等,产业园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
记者走访园区多家企业,问及为何选择在这里创业,企业负责人的回答清晰而一致:他们看中的是这里“变废为宝”的资源转化能力、“点石成金”的产业创新氛围、“绿水青山”的生态发展承诺,以及“共赢共荣”的集群发展机遇。
带着这份“双向奔赴”的价值认同,更多优质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当前,产业园正在积极与北京华晟创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洽谈尾矿综合利用项目。锂电池拆解项目、湖南冶炼废渣回收利用项目也在同步跟进中。
谈及未来,文晶表示,留凤关镇将依托现有铅锌浮选深加工企业,以尾矿、废渣综合利用和稀贵金属回收提取为主导,加快强链延链补链,大力引进新兴产业及新业态,夯实有色金属循环利用产业基础,逐步形成完善的循环产业体系,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西北领先水平。
“到2035年,将产业园发展成为省内一流的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园和国家级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点。”这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面向未来的坚定誓言。绿色转型之路虽远,行则将至;循环经济之志虽艰,做则必成。留凤关循环经济产业园,正以铿锵的步伐,将昔日“废料山”变为未来“聚宝盆”,在秦岭深处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